預防腸病毒 小朋友,大朋友不輕忽!
每年4~ 9月是腸病毒的流行季節,但腸病毒感染只會出現在小孩身上嗎?其實大人感染腸病毒時,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沒有症狀或是只出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(例如:咳嗽、流鼻水等)的症狀,容易輕忽而因此傳染給家中較小的小孩。所以全家人養成隨時勤洗手的習慣,是預防腸病毒最重要的一環喔!
認識腸病毒
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一共有60幾種病毒,所以得過一種腸病毒,還是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。
腸病毒主要是經由糞口、飛沫、接觸病患的口鼻分泌物而傳染;常見症狀有發燒、口腔後部、手掌、腳掌及膝蓋及臀部周圍出現小水泡、紅疹子。
若出現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、抽搐、持續嘔吐、肌躍型 抽搐等症狀,有可能是腸病毒重症前兆,應立即就醫。
u 預防腸病毒秘訣
經常正確洗手並養成不亂摸口鼻的習慣
照顧或接觸幼童者應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將病毒傳染幼童
兒童玩具常清洗、消毒,勿放入口中舔咬
注意居家環境清潔衛生及保持良好通風
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擁擠之公共場所及與疑似感染者 (家人或同學)接觸
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,以提昇免疫力
生病時,應儘速就醫,並請假休息
u 洗手可以讓很多病菌無法殘留在手上,達到預防疾病的發生
疾病確認(Identification)
本節所述之腸病毒群為除小兒麻痺病毒以外之其他腸病毒。
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無症狀,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,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,如手足口病( hand-foot-mouth disease )、皰疹性咽峽炎( herpangina )、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(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)、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、流行性肌肋痛、急性淋巴結性咽炎( 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 )、發燒合併皮疹( 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 )。
皰疹性咽峽炎:由 A 族克沙奇病毒引起。特徵為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,病程為 4 ~ 6 天。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,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。
手足口病:為 A 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 71 型引起,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,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,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、手指及腳趾。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,病程為 7 ~ 10 天。
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: B 族克沙奇病毒引起,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、蒼白、發紺、嘔吐。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,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,快速演變成心衰竭、休克、甚至死亡,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。
流行性肌肋痛: B 族克沙奇病毒引起,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,合併發燒、頭痛及短暫噁心、嘔吐和腹瀉,病程約一週。
急性淋巴結性咽炎:由 A 族克沙奇( A10 )病毒引起。特徵為發燒、頭痛、喉嚨痛、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,持續 4 ~ 14 天。
發燒合併皮疹: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,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,有些會出現小水泡。
主要腸病毒群出現之臨床症狀見附表 ( 一 ) 。
致病因子( Infectious agent )
腸病毒群屬小 RNA 病毒( Picornavirus ),除小兒麻痺病毒外,尚有克沙奇病毒( coxsackieviruses ) type A1 ~ A22 , A24 , typeB1 ~ B6 、伊科病毒( Echoviruses ) type l ~ 33 ,但 type10 、 type28 除外,腸病毒( Enterovirus ) type68 ~ 71 。
發生情形(Occurrence)
與小兒麻痺的發生相同,為世界性並具季節性。在溫帶地區常發生在夏季及早秋,在熱帶國家則好發於雨季。
傳染窩(Reservoir)
腸病毒是獨特的人類病原體,人類是唯一的傳染窩。
傳染方式(Mode of transmission)
傳染的途徑為糞-口傳染,無症狀的隱性感染可達 1 個月。上呼吸道、口咽( oropharynx )亦是腸病毒進入的孔道,發病時在喉嚨與腸道、糞便都可檢出病毒,在發病後的 1 週內傳染力最高,其腸道的病毒排出可以持續數週之久。
潛伏期(Incubation period)
潛伏期 1 ~ 10 天,平均 3 ~ 5 天。
防治方法(Methods of control)
預防:腸病毒感染症並無特效藥,只能採取支援療法。且由於病毒型別很多,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,而且除小兒麻痺病毒外無疫苗可資使用,又可經由口、飛沫、接觸之途徑傳染,控制不易,因此只能採一般性的事前預防措施。如加強個人衛生、注意環境衛生、避免接觸感染者、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、於流行期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等方法,以減少感染之機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