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謂食品中毒→細菌性食品中毒、中間型食品中毒、天然毒素食品中毒、化學性食品中毒
食品中毒係指因攝食污染有病原性微生物、有毒化學物質或其他毒素之食品而引起之疾病,主要引起消化及神經系統之異常現象,最常見之症狀有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等。
依流行病學及美國疾病防治中心採用之定義,即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,發生相同的症狀,並且自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、嘔吐物、血液等人體檢體,或者其他有關環境檢體(如空氣、水、土壤)中分離出相同類型(如血清型、噬菌體型)的致病原因,則稱為一件『食品中毒』,但如因攝食肉毒桿菌或急性化學性中毒時,雖只有一人,也可視為一件『食品中毒』。
食品中毒之致病原因食品中毒依致病原因分類,可分為細菌性食品中毒、中間型食品中毒、天然毒素食品中毒、化學性食品中毒。
食品中毒之預防→清潔、迅速、加熱或冷藏、避免疏忽
預防食品中毒之不二法門就是「清潔」、「迅速」、「加熱或冷藏」及「避免疏忽」。
雖然各類食品之調理及病因物質之特性不大相同,但把握這些原則加以活用,即可完全達到預防中毒之目的。
常見食品中毒原因菌之生長特性
常見食品中毒原因俊之生長溫度如下表:
【常見食品中毒原因俊之生長溫度】
大腸桿菌(20min) |
時間(hr) |
腸炎弧菌(10min) |
1 |
0 |
1 |
8 |
1 |
64 |
64 |
2 |
4096 |
512 |
3 |
262144 |
4096 |
4 |
1677216 |
32768 |
5 |
1073741824 |
262144 |
6 |
68719476736 |
常見食品中毒原因菌之生殖速度如下表:
病原菌世代時間
(一)腸炎弧菌 8-10分
(二)金黃色葡萄球菌 20分
【食品中毒原因菌常分佈存在之情形】
病原菌 |
分佈情形 |
腸炎弧菌 |
鹹性環境 |
金黃色葡萄球菌 |
膿瘡、人體鼻、咽喉及皮膚表層 |
仙人掌桿菌 |
土壤 |
病原性大腸桿菌 |
人及動物之腸道 |
沙門氏菌 |
牛、老鼠、蛋 |
常見食品中毒原因菌對加熱溫度及時間之影響:
【常見食品中毒原因菌對加熱溫度及時間】
病因物質 |
加熱溫度(℃) |
加熱時間(分) |
腸炎弧菌 |
60~80 |
15 |
腸炎弧菌 |
100 |
5 |
金黃色葡萄球菌 腸內毒素B型 |
100 |
60 |
金黃色葡萄球菌 腸內毒素A及C型 |
100 |
1 |
仙人掌桿菌(芽胞) |
100 >30 |
0 |
仙人掌桿菌 下痢型毒素 |
56 |
5 |
仙人掌桿菌 嘔吐型毒素 |
不明 |
不明 |
病原性大腸桿菌 LT |
60 |
10 |
病原性大腸桿菌HT |
100 |
30 |
沙門氏菌 |
63~65 |
15~30 |
夏日炎炎提醒請民眾注意預防食物中毒五要原則
夏日為食品中毒案件發生之高峰,氣溫一再飆高,也進入夏日冰品、冷飲、涼麵的銷售旺季。
由於這些食品在食用前都不需要再加熱,食品衛生和保存條件就格外重要,尤其氣候高溫潮濕,是最適合許多微生物生長繁殖,若不注重飲食衛生,易發生食品中毒事件。
屏東縣政府衛生局為提升食品及餐飲衛生安全,將持續加強抽檢夏季冰品、冷飲、涼麵等食品,並稽查販售場所的環境衛生、食品之保存溫度、使用水來源,以及食材及容器具等是否適當的儲存與擺放。
以維護民眾食用衛生及安全。民眾也要確實掌握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:
1. 要洗手:調理時手部要清潔,傷口要包紮。
2. 要新鮮:食材要新鮮,用水要衛生。
3. 要生熟食分開:生熟食器具應分開,避免交互污染。
4. 要徹底加熱: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度C。
5. 要低溫保存:保存低於7度C,室溫下不宜久置。
防治食品中毒相關資訊可至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查詢